杨鸿蛟:集中央政府权力象征与民族文化交融于一体元代“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管见

发布时间:2023-09-14 18:22:00 |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 作者: | 责任编辑: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龙钮玉印是一枚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扎巴俄色(1246—1303年)的印信。印章为白玉质地,附双龙钮,高8.1厘米,方形印面,边长9.6厘米,系红色印绶,印文为阳刻八思巴篆字,四行十六字,系“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藏语音译,现藏西藏博物馆。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的印体

此印无论材质还是双龙钮形制,均具有极高的规格。

从材质上来看,我国早期的印章主要以玉制作,取“君子佩玉”之意。至秦汉,只有皇帝才准用玉制印。到了元代,玉印开始颁赐给一品、二品官吏。而同时为表示对西藏地方僧俗首领的尊崇,朝廷颁赐给西藏的诸多官印均为玉印,例如国师印、帝师印、白兰王印等,这一制度此后又被明代所承袭。

从印钮上来看,印钮不仅具有穿孔系绢便于携带和使用的功用,同时也是区分持印者权力、职别、地位和品级的特别标志。此印采用了双蟠龙钮,二龙盘卧,且玉质温润细腻、刀工洗练,体现了持印者至高的权势。

那么,为何此印具有如此高的规格?

这要从受封者帝师扎巴俄色的身份说起。

自元世祖忽必烈时始设,从第一任八思巴受封至最后一位喃迦巴藏卜,元代共任命过14位帝师,皆出自藏传佛教萨迦派。

此件龙钮玉印的受封者扎巴俄色,是元代的第五任帝师。他同样出自藏传佛教萨迦派,与八思巴所属的昆氏家族关系密切。作为八思巴三部弟子中的康赛传承的主要人物,他担任过八思巴的却本(掌宗教祭祀事务的侍从)。关于他被任命帝师的情形,据藏文文献《萨迦世系史》记载:八思巴逝世后,由于畏惧皇帝降罪,萨迦派无人敢赴朝廷报丧,扎巴俄色便自告奋勇前往,后来被任命为帝师、赐玉印。而对于这方玉印的封赐,《元史·释老传》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述。扎巴俄色于元贞元年(1295年)获赐双龙盘钮白玉印,大德七年(1303年)圆寂,享年58岁。

据著名八思巴字研究专家照那斯图统计,共有14件存世藏文法旨钤有“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是1286—1358年间给6位帝师先后颁发的。除一件存于广东南华禅寺外,其余都保存在西藏,涉及涉藏地区的寺产、任官、赋税等僧俗事务。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的印面

此方龙钮玉印的印面文字,并非中原地区常见的官印九叠篆,而是元朝国字八思巴字篆体。八思巴文字创制之前,元代印信一般是杂用畏兀儿字(史称“蒙古畏兀字”,亦称“古回鹘文”)和汉文。八思巴文字为拼音文字,书体分正体、楷体、篆体,书写规整,故又称“方块字”,可译写蒙古文、汉文、藏文等多种文字。此方玉印即为藏语译音。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龙钮玉印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作为元代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藏地方的象征物,实现“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的效用,也体现于其将汉、藏、蒙古文化有机融于一体,将源自藏文的八思巴字与中原地区印章形制及宋代汉字九叠篆书体风格容纳于方寸之间,成为当时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作者杨鸿蛟,系31选7西藏文化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4期)

版权所有 31选7技巧 - 31选7下期预测 - 中国女足直播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